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菲利普•斯蒂芬斯(Philip Stephens) 2008-10-07
原文链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2321&page=1
每次访问中国,我都深深地感受到那种踌躇。全世界都充满敬畏(说实话,也颇为忧惧地)看着中国重新崛起为一个强国。而引领这个国家崛起的领导人,却表现出一种令人奇怪的矛盾态度。
在北京,自豪感与不安全感交织在一起,刻意的谨慎与强烈的自信同时存在。中国人一方面坚称,其它国家(尤其是美国)应对中国的新地位给予应有的尊重,而同时内心却又焦虑不安。
人们说过很多遍,奥运会让中国更加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这或许是对的。但几乎没有什么迹象表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重塑中国政府的全球视野。中国仍需抉择,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大国。这对我们其他人十分重要。
明年1月份美国将会有一位新总统就任,这有望给美国的政治翻开新的篇章。在金融市场的动荡之中,里根(Reagan)时代自由资本主义的乐观自信已难觅踪影。伊拉克战争则迫使美国意识到其军力并非万能。不过,在我看来,此次大选还将宣告罗斯福(Roosevelt) /杜鲁门(Truman)时代的终结。按照美国意愿建立的战后全球秩序,也即将寿终正寝。
我在本专栏多次指出,下任美国总统的决策,对于确定谁来取代当前全球秩序将非常关键:是建立一套范围更广、包容性更强的国际规则和制度,还是回归强权竞争?任何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会希望是前者。
对于建立国际新秩序而言,美国的决策是必要的前提,但那也是不够的。中国的决策将同样重要。未来几十年中,最重要的就是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不过,从目前来看,美国正努力适应其单极时代的终结,而中国在承认自身崛起的影响上犹豫。
近几个月,我出席了两次冗长的学术讨论,与会者有西方与中国的政客,决策者和学者。最近我出席了一场由英中协会(Great Britain-China Centre)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International Department, C.P.C)联合主办的中英交流活动,非常精彩。
从一定程度上讲,推动中国政策制定者的力量似乎已足够明显。中国坚定奉行狭义的国家利益。就其自身而言,中国并不排斥多边主义——它明白,其新得来的繁荣有赖于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全球贸易体系——但它仍小心地捍卫着国家主权。在《联合国宪章》中,有一条原则凌驾于其它所有原则之上,那就是禁止干涉他国内政。
这个中国有着深深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它是世界尚存最古老的文明。中国认为,没有必要接受美国或欧洲对其人权记录或政治体制的说教。中国不理会西方民主普遍性之说,并对认为其政治和社会秩序不如西方的暗示表示愤慨。重弹一次老调,共产党执政的正统性,就在于它成功带领亿万民众摆脱了贫困。
在这种心态下,中国政府总是被西藏应高度自治(如果无法独立)的要求所激怒。我曾听一位高官表示:“我们在上世纪50年代就解决了西藏问题。达赖喇嘛离开了。”至于台湾,我们不应怀疑:中国政府会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台湾独立。中国的统一神圣不可侵犯。
这个中国支持威斯特伐利亚主权观(Westphalian sovereignty),拒绝将人权问题作为与缅甸、苏丹和津巴布韦交往时的核心问题。在早些时候的一次访问中,一位官员告诉我,不干涉原则是保持地缘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根源。我应当问问中国周边地区的那些小国,它们是否希望中国像美国那样,去推翻那些被认为怀有敌意的政权。
当然,其中一些原因是策略需要。中国支持缅甸和朝鲜政权是出于战略原因,而与苏丹和津巴布韦交好则是有经济动机。在任何情况下,要求这些国家停止镇压其国民,都可能会使外部干涉中国内政合法。
可是,还有另外一个中国。在这里,疑虑和不确定取代了确然无疑,昂首走上国际舞台的渴望让位于一种挥之不去的忧虑:担心如果国内经济放缓,整个国家将陷入社会和政治动荡。
这个中国开始意识到其所处的新地位的意义——它意识到成为强国的代价,是在国内统治和国际行动方面受到更为严格的审视。因此,中国主持了试图说服朝鲜放弃核武器的六方会谈,也对联合国(UN)旨在劝阻伊朗放弃构建核威慑的三项制裁决议表示支持。中国还表现出就达尔富尔问题劝说(如果说不是推动)苏丹政府的意愿。
我们不应该有过高的期待。尽管中国地位有所提升,中国官员仍不断提醒造访中国的人士: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为英国的十二分之一,数亿名中国人每天生活费只有1美元,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要维护稳定,不能允许多党选举这样奢侈的制度。
这个中国在问自己,权衡自己的利益在何处与西方的要求相抵触或相符合,西方认为中国应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方。中国需要国际社会的认可(因此对奥运会投入巨资),但又不希望以对国内的控制作为代价。中国将盛行的民族主义视为一种外交工具(警告外来者不要得寸进尺),但同时也视其为一种风险,因为它有可能使事态失控。
在短期与长期利益之间,也出现了紧张局面。所以,的确,中国知道拥有核武器的伊朗将对全球石油供应构成战略性威胁;但同样,中国也希望能确保今年和明年来自伊朗的石油供应。中国觉得,无论如何,制裁不太可能扼制伊朗政府的核雄心。
我的感觉是,围绕这些议题的国内争论比表面看来更加活跃,也更为激烈。但大家一致认为,中国的发展轨迹关键取决于它能否保持经济增长的奇迹。我经常听到西方决策者对中国国力的提升表示忧虑。但是,他们或许应该更加担心一个衰落的中国。
真皮到底是什麼皮?
11 年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