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读到诺兰模型,大概是在四月份,跟北方车辆研究所的苗卫东的感觉一样,我几乎有种触电的感觉一样(上次有这样的感觉是在用Google Earth的时候了),怎么诺兰说的跟我们多年来信息化走过的曲折之路一样呢?如果早知道诺兰模型,那么是否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呢?
今天之所以又想起这个模型,是因为吴正宏先生的一片文章,《解读现在 预测未来》,同样值得一读。
诺兰模型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兰(Nolan R.L.)于20世纪80年代,对美国200多家公司、部门进行研究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实现企业信息化的阶段模型。他认为任何一个组织在手工信息系统发展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自、系统时,都存在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即所谓的诺兰模型。
诺兰在其《数据处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一文中指出,数据处理的发展包括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计划和控制的战略变化以及用户的参与程度变化。在数据处理发展的阶段中,他描述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学习曲线。诺兰认为,组织有必要了解与每一发展阶段相关的成长特点。由于每个发展阶段都与某一学习过程相互关联,因而是不可逾越的,了解这种曲线有利于帮助组织有效的实施信才息化建设。
第一阶段:初装阶段
这一阶段人们对计算机了解很少,企业个别部门引入计算机,起着一种宣传、启蒙作用。各级管理人员对有关信息技术设备及软件系统,从不了解到有点了解。由于个别部门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及软件系统,并使这些部门所取得的效益增加,于是开始作购买信息技术设备及软件系统的计划。
第二阶段:蔓延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设备及软件系统在企业的个别部门使用成效显著,企业内部其它部门也纷纷开始购置信息化软、硬件系统。在这个阶段中,计算机主要用来作事务处理,同时还会出现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数据冗余性、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等问题。
第三阶段:控制阶段
企业内部各个部门都纷纷购置信息技术设备及软件系统,管理部门开始觉察出计算机的数量超出控制范围。计算机预算每年以30%-40%或者更高的比例增长,而投资回收却不理想。随着各个业务部门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及软件系统的经验积累,也注意到应该组织协调各个业务部门。于是,由企业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对整个系统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特别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这一阶段以计算机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为主要特征。
第四阶段:集成阶段
经过前几个阶段,企业已经初步形成各个业务子系统,由于在建立各个业务子系统时,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从而给这一阶段的各个子系统集成带来困难。因而,为了使各个子系统集成得以顺利实现,企业不但要准备大量资金,而且还要做好集成计划和组织大量的有经验信息技术人员来做好这项工作。
第五阶段:数据管理阶段
在系统集成基本完成后,信息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以计算机为主要技术手段的水平上。计算机成为日常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日常数据处理工作已经普遍山计算机完成。由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第四阶段,因此,诺兰没有对此阶段进行详细的描述。
第六阶段:成熟阶段
企业各个业务部门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及软件系统来提高本部门的效益,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也主要通过信息化设备和软件系统来完成。信息资源成为企业的一个核心竞争要素。
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模型的特点,企业较适合采用该模型。在具体实施时,企业还应该充分认识自已属于上述模型中的哪一阶段,然后就从自己所属的那个阶没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不必重新再做前面的工作。
真皮到底是什麼皮?
11 年前